安溪縣實驗小學的前身為安溪學堂,創辦于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校址設在魁星樓。光緒三十一年改稱安溪縣立高等學堂,校址設在文廟明倫堂。以后,校址又多次更動。民國34年(1945)學校遷入民權路(現址)。1952年改稱安溪縣實驗小學。“文化大革命”期間,又改稱安溪縣人民小學、城廂人民小學,直至1979年方恢復實驗小學校名。1980年定為省重點小學。
1976年后,鑒于原有校舍不能適應需要,政府逐年撥款,翻建新校舍,先后翻建成兩座教學樓、三座宿舍樓,建筑面積7890平方米。
1949年秋,實驗小學開設12班,在校學生402人,教師14人。解放四十年來,辦學規模有很大發展。1990年秋,全校開設35班,學生1839人,教師97人。
安溪縣實驗小學的教學質量一貫名列全縣前茅。定為省重點小學后,更重視教育科學研究,積極開展教學改革實驗,通過提供教研現場、舉辦教學開放周和編發《實小教苑》等形式,向全縣各小學介紹教研成果,充分發揮示范作用。1985年被省評為“教育先進單位”。學校少先隊于1988年被團**評為全國紅旗大隊。1981~1990年,學生參加全國性競賽活動,獲獎者達24人次。
二、慈山學校
慈山學校是民國16年(1927),由李瑤悌倡導并集資創辦的一所私立學校,校址在慈山古剎,嗣后李孝義、李炳悌等知名人士在大寨山下興建新校舍,建筑面積845平方米,1955年定為湖頭中心輔導學區,校名為湖頭中心小學。
1985年,僑胞李尚大昆仲,繼承其父李瑤悌遺志,捐資新建教學樓兩座、初中部綜合大樓一座及其他配套設施,總建筑面積9180平方米,同時充實設備,綠化、美化校園。為表彰李氏昆仲興教辦學功績,省人民政府于1986年頒給獎匾一面、金質獎章兩枚。1987年恢復慈山學校校名。1990年,全校有小學26班,初中11班,學生總數1676人(其中小學生1171人),并加速籌建中專部(福建省泉州慈山財經學校)和幼教部。中專于次年建成招生。
三、案山小學
案山小學于民國26年(1937)由僑胞劉梧桐、劉金梓創辦,借用案山祖厝為校舍。29年建新校舍。1979年改為蓬萊中心小學。1989年,以劉梧桐子劉杰民為首的劉氏旅外宗親,集資翻建校舍,建教學樓、綜合樓兩幢,建筑面積4200平方米。1984年,省政府授予劉梧桐《樂育英才》獎匾一面和銀質獎章一枚;授予劉杰民金質獎章一枚。1990年,全校開設18班,學生578人。
四、崇文小學
崇文小學原為景文學校,民國7年(1918)由龍涓仙景鄉賢李長垣等人創辦,借用祖祠為校舍。25年,僑胞李傳別等倡建新校舍。1953年秋起,李傳別子李金水承父志,不斷增加辦學投資,1957年捐資建校舍。李金水后裔李寶樹又籌集僑資用于建校舍和更新學校設備。為表彰李傳別一家三代熱心辦學的精神,省政府曾先后兩次授予李寶樹《樂育英才》榮譽獎匾及金、銀質獎章各一枚。1990年,該校開設16班,學生536人。
五、赤嶺小學
赤嶺小學前身為養中小學。創辦于民國6年(1917),32年改為官橋鎮西北中心國民學校。1978年赤嶺小學被確定為安溪縣重點小學。1982年港胞林誠致等86人,集資53萬元,建橋并建校舍。赤嶺小學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1979年、1980年學校游泳隊參加省游泳比賽,其中有15人次破省紀錄;參加全國比賽,有5人次獲前六名。1990年全校開設21班,學生730人。
六、參山小學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葉印心主持創辦參山學校。民國4年(1915)改為私立參山小學。7年,葉彩真仿照集美辦學形式,改為六年制。陳嘉庚對參山小學十分關心,曾捐獻“萬有文庫”叢書一套上千冊給該校圖書館,并親臨學校視察。民國34年,葉彩真發起募捐建校舍(現為參山中心幼兒園園址)。
解放后,參山小學改為公辦。由于教育普及,生員增加,原有校舍不能適應需要,從1976年開始,參山村發動群眾籌集近20萬元資金,興建新校舍。新校舍占地面積7畝,建筑面積1756平方米。1984年,省教育廳、財政廳授予參山村“集資辦學成績顯著”的榮譽。1990年,全校設11班,學生39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