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鼓樓坐北朝南,為重檐三滴水木結構樓閣建筑,通高46.7米。樓身坐落在4米高的磚砌城臺之上,東西長約56米,南北寬約33米,臺上四周圍以宇墻。樓身有上下二個功能層和中間的一個結構暗層,平面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外帶周圍廊;城臺(下層)外顯面闊七間,進深五間,內部為拱券結構,前后各有三座券門,左右各一券門,南門前有一對石獅。樓臺東北隅有一門,門內有石梯69級,由此登臨。鼓樓屋頂為灰筒瓦綠琉璃剪邊重檐歇山式,正脊兩端安背獸,平坐周圍以木制滴珠板封護,下層檐為四坡屋頂,各層屋頂戧脊上曾置獅子為首的五跑小獸,現為仙人為首的七跑小獸。1988年依據舊主鼓復制兩面新鼓;后又依據清嘉慶年間的史料記載仿制主鼓一面,鼓高2.40米,鼓面直徑1.60米,群鼓二十四面,鼓高1.60米,鼓面直徑1.12米。供展覽之用。
歷史文化
北京鼓樓:元代鼓樓在大都中心,原名齊政樓,取齊七政(日、月、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之義,其位置在明清鼓樓以西,今舊鼓樓大街南口。明永樂十八年營建北京,重建鐘鼓樓。據談遷《北游錄》記載,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二樓毀于火災,乾隆時重建,嘉慶五年(1800年)重修。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京師時,鐘鼓樓上文物遭到了破壞,建筑幸免于毀。民國年間鐘鼓樓對外開放,民國十三年(1923年)將鼓樓改為明恥樓,第二年復改為齊政樓。1957年鐘鼓樓被列為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政府撥款重修鐘鼓樓,1987年和1988年鼓樓和鐘樓相繼開放,隨后作為展覽功能的文物建筑得到了保護和利用。1996年,鐘鼓樓[1]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風土人情
1、保護環境不要亂丟垃圾。2、老人兒童應在家人的陪同下參觀。3、保管好自己的物品丟失。
--------------------------------------------------------------------------------------
旺季門票:10元
--------------------------------------------------------------------------------------
開放:9:00-16: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