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開始滲入生活各個領域
至于在少量多樣領域,3D打印就可充分發揮,只要想象的出來,幾乎都可被打印出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就開設了一門“如何制造任何東西
”的課程,此一課程建立了擁有3D打印裝置和雷射切割機等裝備的實驗室,讓學生可以隨意設計和制造產品,而相關創意也已逐步落實其它領域,如美國航天總署(NASA)就正研究利用積層制造技術,制造出更方便廉價的火箭關鍵套件,據NASA預測,打印出的零件最快在2017年就可以上太空。
除了火箭外,長期在太空執行任務的大型太空站,一旦關鍵零件損壞,等待地面運送備件的時間過長,可能會影響運行,3D打印就是其最佳解決方案。目前NASA已經開始研發建造可用于下一代太空站的3D打印制造設備,并于地面與模擬太空環境下,完成零件制造。
在生物醫療方面,3D打印也已有建樹,由比利時與荷蘭所組成的團隊,已成功為一位83歲的荷蘭老婦人安裝一塊由3D打印制造出來的金屬下顎骨,此一器官包含了多個人工關節,上面還有讓肌肉附著的空腔與引導神經和血管生長的凹槽,這種作法的優勢,是植入物完全符合病人的身體構造與狀況,縮短手術焊住時間,同時也降低了醫療成本。
放眼未來,相關的作法將越來越多,3D打印或許不會取代傳統制造技術,不過對人類生活的改變,已經逐步開始。
中國應在全球3D打印業占領導地位
對于中國3D打印業的現狀,英國增材制造聯盟主席、中國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首席顧問格雷厄姆·托曼斯對記者說,中國3D打印業近年來發展得非常迅速,中國政府在支持創新產業方面為其他國家樹立了榜樣。
美國Drexel大學工程學院名譽教授、世界3D打印業的技術先驅杰克·凱弗萊說,中國的經濟發展驚人,應當在3D打印業占據全球領導地位。
關于3D打印業今后在中國如何發展,羅軍給出了四條建議。一是加大科研投入,引導科研與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相結合;二是加強國際對話合作,走在國際技術前沿;三要抱團發展,集群發展;四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
令人欣慰的是,有一些中國企業已經在這一產業中展示出國際領先的競爭優勢。本次青島博覽會上,青島尤尼科技公司就推出了世界最大的3D建筑打印機、世界第一臺真人蠟像打印機和亞洲第一臺工業級全彩樹脂3D打印機。
在見證了中國3D打印業的發展成果之后,托曼斯說,現在世界已經看清一個事實,中國在3D打印業樹立了一個標桿。盡管中國3D打印業目前略微落后于發達國家水平,但中國具有后發優勢,未來完全有可能成為全球3D打印的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