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3D打印盡管盛名在外,實際上仍存在很多困難和挑戰。在業內人士看來,企業的3D打印產品從形式到材料雷同,很多產品的工藝還相對粗糙。此外,在教育普及、人才儲備等方面,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據了解,目前不少上市公司包括金運激光、光韻達、海源機械、銀禧科技等開展了3D打印業務,但是產品類型較少,業務收入占其營業收入的比重微乎其微。
“我們3D打印耗材的年收入還不到100萬元,毫不客氣地說,這點錢還不夠給員工開工資。”銀禧科技總經理林登燦表示,該公司雖然在研發3D打印工程塑料耗材方面有了不少成果,不過業務規模偏小使得短期內難以對業績起到實質性的影響,但是3D打印未來有可能成為公司發展的新增長點,因為市場很大,很多東西都能通過3D打印實現,并帶來可觀的利潤。
“如同網絡購物一樣,3D打印還可能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改變。”安徽西銳三維打印科技公司董事長余金湖認為,個性化的需求和3D打印技術將共同形成“云制造”的商業模式,人們把自己的需求發送到網絡上,然后根據反饋回來的創意設計,經過選擇和比價成為一種新的交易模式。個性化的需求和3D打印技術共同為“云制造”提供了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