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外3D打印技術在臨床上的應用多屬第一個層面,國外新近報道紐約長老會醫院的Emile Bacha醫生通過3D打印的心臟模型的研究也屬此類,其使原本需要進行3-4次手術才能矯治的先心病,僅一次手術即舊貨一名2周達的嬰兒。北大第三醫院劉忠軍主刀完成世界首例應用3D打印技術人工定制樞椎治療寰樞椎惡性腫瘤屬于第二類。3D打印技術的最高境界就是通過細胞和組織3D打印制造出人類器官的替代品,如具有活性與功能的血管、瓣膜甚至心臟等組織器官。目前,大多數研究者認為,實際大小的3D打印器官不可能會在未來10年或15年內成為現實。
鄭宏教授作為我國“國家十三五戰略研究規劃重點任務”——3D打印技術在心血管病中的應用于戰略規劃的起草人之一,他認為 :
我們應該夯實3D打印第一、二層面的基礎,在心血管病的3D打印技術的應用方面,例如我們可以建立心血管病尤其是結構性心臟病的數字模型庫,其可彌補尸體解剖來源不足的缺陷,該庫的建立即可為每位患者帶來精準與最佳的治療方案,又能成為外殼及介入科等醫生學習了解各種心血管病畸形提供真實“實體標本”與培訓工具。
另外,將復雜性結構性心臟病的數字模型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則可以使遠程醫療結束上一個更高的臺階,使心血管病的診療變得更加易行而便捷。
作為第三個層面的細胞與組織的3D打印,我國也應該組建自己的優勢團隊,并且密切跟蹤發達國家在此方面的研究進展,通過留學、訪問、交流與合作等多種渠道獲取最新技術,最后通過學習、提高與自主創新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除了醫療層面要加快技術研發外,像劉忠軍教授所提的加快審批流程,促使3D打印技術及早惠民則是相關部門要引起高度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