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3D打印技術可制作玻璃工藝、椅子,美軍還打算用該方式現場制造小型無人機,汽車工業、機械制造業都稱它為顛覆性的創新技術。在醫學領域,3D打印技術的新應用更是層出不窮,不僅能夠打印醫療模型、醫療器械,現在還可以根據患者需要打印出相應的器官,精準指導手術。
2016年1月,西南醫院胸心外科首次運用3D打印技術完成左側胸腔巨大腫瘤切除加胸壁重建術,經過近1個月對手術患者的觀察、隨訪,患者術后恢復良好、3D打印個性化應用手術再次成功。
“讓患者的治療效果更精準、讓個性化治療更深入,這是醫學發展的方向,3D打印技術已成為非常有力的醫療助推力量。”昨日,西南醫院胸心外科主任王海東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3D打印技術的持續發展,很多復雜化、高難度手術開展將變得越來越容易。
據介紹,該患者為60多歲的老年男性,左側胸腔巨大腫瘤侵犯部分胸壁,病理為纖維瘤,低度惡性。手術難度主要在兩大方面:一是腫瘤巨大,與胸腔內大血管關系不明,周圍組織關系不明;二是巨大的胸壁缺損傳統鈦板重建效果不好,不貼合胸壁弧形,不貼合缺損形狀。
該醫院利用ct重建了胸腔三維圖像,明確了大血管,周圍組織與腫瘤關系,做到心中有數上臺,然后ct三維重建了腫瘤胸壁侵犯范圍,明確了要切除的胸壁的大小,面積,空間形狀,并3d打印出胸壁缺損的三維模具,利用模具制作出形面積,空間形狀一樣的鈦板,用于病患。
該次手術由胸心外科王海東教授、楊康教授、吳蔚副教授等專家共同完成。王海東教授說,本次3D打印個性化治療方案,為患者和醫師都帶來不少便利。早前手術的鈦板是平面的、正方形,不貼合胸廓,容易移位和磨穿皮膚,而3D打印技術指導的鈦板完全貼合胸壁三維形狀,不易移位,且外觀精美,同時患者出血量少,傳統手術出血約2000ml,而本次出血800ml,恢復時間也由早前的兩周時間減少到一周左右。
“3D打印技術的應用肯定會越來越廣泛,骨科、胸外、泌尿等等大外科都在開展廣泛的科研和臨床研究。”王海東說,它應用的目地不僅僅是“制造”一個模具給患者用,更重要的是醫生在盡力給患者一個非常精準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