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讀者們可能已經多次看到3D打印和3D掃描技術在考古發現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因此毫不奇怪,澳大利亞恐龍時代(AAOD)博物館嘗試使用3D打印來制造恐龍主題的商品——澳大利亞著名南方獵龍Banjo的22厘米長的玩具復制品。
在此之前AAOD博物館執行主席David Elliott曾經借助3D打印為他們收藏的全尺寸Banjo骨架制作過一個非常詳細和準確的復制品。這只恐龍被命名為Banjo是為了紀念澳大利亞叢林詩人Banjo Paterson,它其實是該博物館在2009年發現的一頭南方獵龍。這種肉食恐龍被認為生活在9500年前的澳大利亞,它的奔跑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40公里。它可能比電影《侏羅紀公園》中的猛龍更加可怕。
為了將這只恐龍的尺寸從5米降低到22厘米,Elliot聯系了3D Systems公司的3D打印服務部門Quickparts。而設計Banjo的藝術家Travis Tischler還參觀了該公司在墨爾本的經營場地。“Travis Tischler已經通過計算機生成了一個非常詳細的3D數字模型。”Elliot解釋說。“這個真實尺寸的模型精細到動物身上每個鱗片上的黑點,我們想在22厘米長的玩具上抓住這個細節,這樣每一條皺紋和鱗片都會在最終的產品上體現出來。”
使用ProJet® 7000 HD SLA系統,3D Systems的按需制造服務Quickparts可以使用VisiJet® SL FLEX材料為Tischler的模型3D打印出精細的副本,精度高達0.001—0.002英寸。該系統會生成一個類似聚丙烯的產品,在后處理之后發送到中國進行玩具最后的批量生產??偣餐ㄟ^注塑生產了1000個迷你Banjo,而且其表面都進行了收回,然后發回AAOD。Elliot說,“我們對打印質量和快速交貨的方式印象深刻。最后的結果是完美的,他們根據真實大小的數字文件制造出了精確的迷你復制品。”
事實上,Elliot是如此的印象深刻,以至于他們準備使用同樣的辦法再生產3個玩具:一只被命名為Minmi的甲龍的1:15比例模型,長18厘米;一個長46厘米的大塊頭,屬于蜥腳類的迪亞曼蒂納龍;還有一個鳥腳類穆塔布拉龍的1:32比例的復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