騙展的手段通常有以下幾種。一種是在展會廣告中故意夸大自己的組織能力,展會招展書還附有很多權威支持媒體的名單,其實主辦單位和所指列的權威媒體根本就沒有合作關系。更多的展覽主辦方還抓住參展企業急于推廣品牌的心理,常常在其招展材料中吹噓買家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有的吹噓有非常多的下游客戶參觀。但是到了展會上,參展企業看到的情況是一片冷清,想找幾個真正的專業觀眾都很難。
另一種情況是,只在展會招展上花很多工夫,而在組織上非常失敗,參觀的觀眾少得可憐,場面冷清慘淡。決定一個展會是否成功有多方面的因素,除了招展,還要組織好前來參觀的下游企業,要有行業背景作基礎和社會責任感。展會品牌,是一個慢慢積累的過程。要以為行業服務為目的,如果撇開為行業服務,單純為了賺錢,其展會質量和信譽都很難保證,以至于出現某些地方展會只舉辦了一兩屆就夭折的現象,也導致了展會市場的混亂。
事實上,大多數騙展的行為都不是從一開始就計劃好的,很多展覽公司一開始還是想把展會做好,但在組織項目運作過程中,由于展覽招商情況不理想,原定的規模達不到,不能收回前期投入的費用,主辦方沒有勇氣承擔損失,只好“騙之大吉”。這類情況在騙展事件中占了絕大部分。所以每一次展會都會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欲參展的企業都要警惕。
面對如此多的陷阱,企業需要根據自己的戰略選擇參加一些展會。比如服裝產業是當地新興的產業,服裝機械的需求量就大,市場也就活躍,參加這些地方的展會對企業來說也是很好的機會。
騙展對展覽業的健康發展顯然是一種威脅。由于我國目前的會展業還處于粗放式的發展階段,這無疑也給一些人可乘之機。也有行業人士分析,展會數量過多,主要是因為沒有人來規范。地方展會還需要進一步的成熟,如果名牌展會多一些,參展企業參與的目標明確,就不容易受誘惑。而為了避免上當,作為參展企業要了解主辦方的情況,不要通過其宣傳材料上的電話查詢,要通過當地行業協會,或者自己直接咨詢這個公司。而在選擇展會時,盡量選擇不是首次舉辦的,而要選擇已經舉辦過幾屆的,這些展會多數有穩定的展期、穩定的參展商和專業觀眾,其可信度和可靠性相對會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