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傳奇營銷人、巨人網絡集團董事長史玉柱說過一句話:營銷是沒有專家的,***的專家是消費者,就是你只要能打動消費者就行了。
當所有的一切都在快速變化的時候,人性總是存在的,對于消費者心理的洞察總是能幫助人們攻破難題,推動營銷的成功。
1、 社會證明總是有用的
當人們對于自己某個行動不太確定的時候,通常會了解周圍其他人是怎么做的,以此作為自己的行動參考。人們天生就傾向于做其他大部分人都在做的事情,甚至即使這個行為是社會所不允許的也愿意。我們會改變自己的行為,以便與大多數的人站在同一陣線。
你要告訴消費者,和他類似的人,都在做這個事,都在使用這個產品,這樣他就很可能也去搶著做。
微商大家應該都很熟悉,針對他們的目標群體,他們特別喜歡在群里或朋友圈,分享下單截圖或者新加盟代理的信息,仿佛在告訴大家,和你一樣的人都選擇了他們,你又有什么理由拒絕呢?如果你是一名在家帶孩子的媽媽,發現好多寶媽都在兼職做著微商,而且收入還特別可觀,你是不是也會特別的心動,從而想要試試呢?
再比如現在很多培訓機構會定期做一些成果匯報活動,現場會有老學員的表演和致辭,一方面是老客戶維護,另一方面也在讓潛在顧客感受到他人身上的教學成果,從而作為自己行動的參考。
所以,提供客戶見證的人跟目標人群越相似,說服力就越強。***是能讓目標人群看到自己的身影,引起共鳴。
2、 太多選擇未必就好
當消費者面對過多的選項時,可能會覺得決策過程讓他們很困擾,從而增加了購買本身的決策成本。因為選項過多就會產生很大負擔,要花更多時間去思考在這么多的選項中,哪一個才是自己想要的。***終,想著想著,你的決策力和興趣就下降了,選擇放棄的可能性就上升了,干脆不買了。
國外有一個經典的果醬實驗,實驗者向消費者提供試吃機會。實驗分為2組,一組有6款果醬可以試吃,另一組有24款果醬可以試吃,吃完全部都可以任意購買,而且是低于市場價格。
結果,在有6款果醬的組中,有30%的試吃者選擇了購買,而在有24款果醬的組中,只有3%的人***終選擇了購買。
原因很簡單,低決策成本造就了高的行動數量。
24款果醬看似更加誘人,但其實無形之中給消費者增加了***終決策成本,選擇起來很難,太費腦筋了,***后干脆放棄了購買。
3、 注意,免費也要強調價值
如果你想為某一項服務或產品提供贈品,用來促進轉化。如果你想用免費營銷的方法,來為產品或服務提供大量的流量。我想你肯定能吸引到大家,但有一個建議,就是不管是贈品還是免費,一定要塑造其價值,并且要讓用戶get到。
一定不要為了贈送而贈送,也不要為了免費而免費,你的用戶對一個東西感興趣一定不僅僅是因為它免費或是贈送,更重要的是——看到了它的價值。
還有,不要輕易用“免費”二字。
比如:“免費試用掃地機器人”,這樣就弱很多。
如果這樣呢?“你不用花一分錢,就可以體驗原價1888元的掃地機器人”。
4、 門口的一小步策略
心理學家認為,在一般情況下,人們都不愿接受較高較難的要求,因為它費時費力又難以成功。相反,人們卻樂于接受較小的易完成的要求,在實現了較小的要求后,人們才慢慢地接受較大的要求。而這就是所謂的登門檻效應!
在營銷里,消費者一般都是很難直接接受你***終的目標的,這往往需要他們大量的成本,包括金錢成本、形象成本、信任成本、行動成本、學習成本、健康成本、決策成本等等。
我們需要目標人群慢慢地登門檻,先設定一個他們欣然接受的門檻,然后他們走出***步,一旦他們接受并產生興趣或滿意了,那之后就有更高的可能接受更大更高的要求。
比如:
新品上市先給消費者送體驗裝或免費體驗產品;
賣課程,可以先交1元錢聽課,覺得不錯再購買;
購買商品可以分期付款;
買家具好難決策?要不你先來店里的床上睡一覺;
......
這樣的案例太多了,可以說是無處不在,本質上都是讓用戶先跨出***步,登上門檻,然后達到讓其***終消費的目的。
5、 給用戶貼上標簽
給用戶貼上標簽是什么意思呢?
這個在營銷中用得特別多,比如說:“我們為發燒而生”、“小確喪也是一種態度”、“青春就是帶點冷淡的酷”......這些都是貼標簽。
然后人們就很有可能按照這個標簽去要求自己,以便達到一致性。
貼標簽即是將某個特質、態度、信念、習慣等貼到某個人身上,然后對這個人做出一個與該標簽一致的要求。
結果,他也會表現得與標簽一致。你說他是“一個非常誠信的人”,結果他確實變得非常誠信了。
6、 相比得到,人們更害怕有損失
人們面對類似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損失更加令他們難以忍受。這是因為比起收益帶來的快樂,我們更在意損失帶來的不快樂。
舉個***簡單的例子:
1)100%的機會獲得10000元。
2)70%的機會獲得30000元,30%的機會會一無所獲。
你更傾向于1還是2?
結果人們更多愿意選擇豪無風險地獲得10000元,而不會選擇有80%的機會賺到25000元(明顯更多),因為20%的可能啥都沒有,這損失太大。
而另一種比較直接,叫不斷強調損失。就是不斷告訴你不用的后果,你會失去很多。
比如,不要說 “可以省下多少錢 ”,而要說“如果不使用,你會損失多少錢”。
不止如此,損失規避心理里面還有一個更有意思的捆綁損失原則。
比如很多商家會說“買3999元電腦,送耳機、送高檔鼠標墊、送免費1年上門維修”,而不是把耳機、上門維修等價格都一個個標出來?
同樣是花3999買了這一堆產品和服務,為什么要把某些部分說成是“免費”的?
這也是對損失規避心理的利用,商家在捆綁損失。
如果你說買電腦一套3999元,電腦3000元,耳機200元,維修保險200元,一個硬盤400元,鼠標199元,一樣的價格,但用戶肯定覺得損失了好多。
所以,無數商家會說“買3000元空調,包郵”,而不是說“總共3000元,其中空調你花了2995,郵費5元?!?/p>
7、不要讓用戶從零開始
當你給用戶設計一個任務,希望他去完成的時候,不要讓用戶從零開始,這樣很沒勁,他的行動欲望也不強烈。
你也不需要刻意去降低完成所需要的門檻,有一個方法能讓用戶更有意愿,且更快完成這個任務。
這個方法就是將任務設計得已經開始了,而不是從零開始。
舉個例子,有一些奶茶店發行會員卡,在你買完一杯飲品后會幫你蓋個章,當你有5個章后就可以免費領一杯奶茶。
他們的做法很聰明,就是在你完成一次消費以后,上面就已經蓋了個章。(剩下只要4個章就OK了)
想想看,換一種方式,如果是從零個章開始,蓋滿5個章就可以領一杯奶茶。同樣都是需要5個章,但效果大不一樣。
人們越接近完成目標時,就會花越多的努力設法去達成,你只需要幫他更進一步即可。
營銷是沒有專家的,***的專家是消費者,只要你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就能打動他們,產生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