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16時30分,云南昭通魯甸縣發生6.5級地震。一瞬間,2.55萬戶7.98萬間房屋倒塌,3.92萬戶12.40萬間嚴重損壞,15.12萬戶46.61萬間一般損壞。就在人們將注意力放在救援之際,日本訪問量最高的綜合門戶網站“yahoo日本”上,日本網友們關注起中國房屋耐震性。那么隨著科技的發展,3D打印技術能否為房屋質量上添磚加瓦?
為什么這次災情這么嚴重?中國災害防御協會副秘書長高建國表示,最重要的原因是房屋結構不行。云南魯甸自2003年以來發生過3次5級以上的地震,每次地震均有人員受傷甚至死亡,汶川地震后,各省份逐步出臺相關規范,并配合危房改造和新農村建設執行。但農村“點多、量大、面廣”的特點讓國內大多數省份農村住房改造困難重重,再加上農民普遍缺乏抗震意識且經濟條件較差,即使強制執行抗震標準實施難度也較大,因此受災情況較為嚴重。如果房屋結構問題能夠解決,那么震級震源方面的問題不是很大。
3D打印技術能否拯救?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3D打印開始步入各行各業。自今年“奧巴馬參觀全球最大的3D打印建筑物”,讓3D打印技術再次成為矚目的焦點。
據悉,與傳統的建筑方式相比,3D打印建筑技術可以節約60%的建材,節省80%的人工,工期將會縮短70%。綜合成本相比傳統建筑降低30%。另一方面,打印房屋在建造過程中不產生建筑垃圾,揚塵污染。另外,打印過程全數字化操控,精細度提高,杜絕了偷工減料等人為因素對工程質量的影響,從而提高了建筑品質。
如今美國、俄羅斯、荷蘭等國研發了3D打印建筑的技術,但各個國家的技術各有不同。俄羅斯曾發布一幢3D打印建筑,原理是打印一個個像樂高積木一樣的配件,然后通過組裝做成建筑的墻體。而荷蘭打印了一個景觀房建筑是通過用沙子和黏合劑的方式打印若干個模塊進行組裝。
隨后,在我國上海張江高新青浦園區,10棟一至兩層的3D打印毛坯新房鱗次櫛比。其中最大的一幢兩層建筑長10米、寬6米、高4米。這些房屋都是由一臺3D打印機在24小時內打印出來的。打印出來的毛坯房還沒有經過裝飾,房子的外立面上能夠很清晰地看到一層一層的混凝土紋路。打印的過程,就像制作一個裱花的奶油蛋糕,一個巨大的噴頭將混凝土“油墨”呈Z字形排列打印,并一層層底疊加形成墻體,這便是眼前所看到的房子的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