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名稱:上海弓禾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創業時間:2013年
創業地點:上海
創始人:季小毅
商業模式:以連鎖加盟經營3D打印人像館,并以此技術開發電影衍生品。
融資情況:A輪獲得6000萬元融資。
用掃描儀在你身上360度無死角采集數據,然后3D建模、打印,一張活脫脫的立體“照片”便大功告成。
“每個人都有保留影像的需求,那都是我們的潛在客戶。”職業攝影師出身的季小毅在去年創立了品啦造像,到現在已經在全國18個城市開了體驗店。不過,3D打印造像不便宜,一個就要花幾千塊錢,目前品啦造像做得更多的是高端消費市場,同時開辟明星及影視公司的合作渠道,把經典角色做成限量版人偶,利用粉絲效應盈利。
瞄準高端市場
“3D打印”這個詞并不陌生,近年在各大科技媒體上總是頻繁出現,可打印出一桿槍或者一個心臟,跟咱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有多大關系呢?結合自己的影像專業,季小毅想到了應用在人像定制,把這項技術拉到消費級市場,比起描摹刻畫的雕塑,它是真實的記錄,比起平面照片,3D版掃描得到的數據更全,也更有保留的價值。“我想給每個家庭都建一個3D影像數據庫,就像族譜一樣,哪怕再過幾百年,后人仍可以隨時打開來看看。”他對南都記者說。
可國內尚沒有可供參考的案例,要想知道多少人會對這新玩意感興趣,還得先自個兒摸摸底。全球第一家3D照相館在日本,他在那里體驗了一把,又把自己的3D像拍下來上傳到微博和微信。結果一下子在朋友圈“炸開了鍋”,留言里沒有誰看了說不喜歡,只是一問價格,二三十厘米高的定制人像就要三四千塊錢,很多人開始打退堂鼓。
“普遍的心理價位是幾百塊錢,畢竟這又不是必需品,舍不得拿整個月的薪水來造個3D像,可我們的設備和原材料都是從美國最好的公司進口的,成本擺在那兒。”季小毅對南都記者說,現階段能先瞄準對價格不敏感的客戶,等到把規模做起來以后,再擴展到大眾消費。
對于高端客戶而言,第一次光顧品啦造像可能是出于好奇,造一個3D的自己作為收藏,可之后還怎么吸引他們再來消費呢?對此,季小毅表示,3D人像打印并非一錘子買賣,跟經營攝影館類似,關鍵是掐準特殊的需求點。比如說小孩子長得快,都是一年一個樣,那么在他的成長歲月里,爸爸媽媽可以每年帶他去打印一個3D像,就像現在很流行的拍紀念照一樣,這塊業務在品啦造像占了挺大的比重;至于成年人,碰上有特殊紀念意義的日子,像大學畢業、結婚、父母70大壽等等,同樣可以用3D打印去記錄。“在我的理解里,拍照和3D打印人像的需求如出一轍,只不過二維存儲升級成了三維,花錢多一些。”他說。
商圈開連鎖
定制3D打印人像的第一步是采集數據,擺好pose并且定住幾分鐘,好讓手持掃描儀的師傅完成掃描。季小毅介紹說,這個面對面交流、接觸的過程得在門店完成,所以品啦造像一開始就確定了線下連鎖加盟的模式,并且為了吸引客流,不惜花重金把店開在每個城市最好的商圈,比如上海的新天地、北京的藍色港灣,畢竟這領域太新,再多的線上推廣只是大概念,轉化成實際消費還是靠線下體驗。從去年成立至今,他已經一口氣在全國開了18家,不過不是每家店都能盈利,他坦言,這種快速擴張的節奏接下來會放緩一點,把現有的先優化好。
從前端收集到的數據是碎片化的,還得上傳到上??偛窟M行統一的3D建模,按尺寸要求完成打印輸出以后,再配送回每個門店。他告訴南都記者,做得像不像,建模是其中最重要的技術環節,于是品啦造像特地從游戲行業挖來了資深的3D高手,以構建競爭壁壘,現在100人左右團隊里,主要都是做建模。
目前,上海總部每個月能接到300多個單,客單價都在兩千塊左右。南都記者了解到,客戶除了拿到一個3D的自己以外,還會獲得一個3D數據存折,應用在品啦造像開發的A PP里,可以把人像隨意旋轉,再放到不同的場景里面去拍照;如果客戶想進一步做成動畫,憑借之前的3D模型數據也可以實現,不過需要額外付費。
發掘電影衍生品
給普通人造立體像的理念很新,需要培育市場,可要是用在名人明星身上卻不是什么新鮮事,只不過以前可能造蠟像、銅像等,而現在換成了3D打印。季小毅指出,走明星、影視路線是品啦造像的另一個拓展市場的機會,比方說配合電影的拍攝和宣傳制作特效面具,在不久前上映的電影《心花路放》中,他們公司就作為面具設計制造供應商,給三位主創人員提供了3D人像打印面具。
不過,他更看重的還是電影衍生品,設想把里面的經典的角色做成限量版人偶,賣給影迷或者粉絲營利。他分析,在好萊塢,一部電影的收入里票房只占3成,其余7成是衍生品授權,但在國內,基本上百分百都是靠票房,衍生品這塊一直沒有找到很好的出口,借助3D技術也許能帶來很大的爆發潛力。
題材好的或者影響力特別廣的片子是品啦造像的首選,然后找背后的明星本人或者影視公司談合作,像去年華誼推出的一部《狄仁杰之神都龍王》,他們把里面的主要角色做成3D打印人偶,又試水賣給粉絲,據稱,市場反饋很不錯,一個賣出將近6000元。“在商業模式上,有市場信心的我們就直接把版權買下來,如果吃不準,就按銷售收入跟明星或電影方分成。”季小毅說,很多影視公司都樂意合作,畢竟打開電影衍生品市場也是他們的需求,而有些明星則顧慮萬一人偶不好賣,面子過不去,在沒看到更多成功案例之前,不敢貿然參與。對此,品啦造像也在優化發展思路,嘗試更多合作上的探索。
[風言風語]
開發小尺寸人像
投資人:江西某地產公司負責人余磊
我本身是做傳統地產項目的,一直想在新興行業里尋找轉型思路。3D打印是我看好的一個方向,尤其品啦造像現在做的人像打印,把以前只有偉人和名人才能做的立體造像擴展到普通消費者,而且還和華誼合作,走明星館路線,這兩個思路未來都會有比較大的市場發展空間。
品啦造像目前在實體店的投入比較大,在全國已經開了近20家。這一方面為了品牌宣傳,讓更多人知道這項技術,另一方面這也是服務流程的環節,沒有門店客戶很難體驗。但我想,以后客戶或許能不用到店,在網上下單以后,等物流把成品送到家里就行。這基于兩種場景:一種是擴充品類,打印人像之外的其他物品,比方說看到一張包包圖片,用不著掃描什么了,直接把它立體打印出來;另一種仍然是打印人像,但尺寸小得多,比方說就做成一個放在桌上的擺件,那不用十分精細,客戶把照片發過來就可以建模和打印。要知道,3D打印人像之所以成本那么高,主要在于原材料,那么尺寸小一點,價格也相對便宜,能讓更多消費者接受。
創業時間:2013年
創業地點:上海
創始人:季小毅
商業模式:以連鎖加盟經營3D打印人像館,并以此技術開發電影衍生品。
融資情況:A輪獲得6000萬元融資。
用掃描儀在你身上360度無死角采集數據,然后3D建模、打印,一張活脫脫的立體“照片”便大功告成。
“每個人都有保留影像的需求,那都是我們的潛在客戶。”職業攝影師出身的季小毅在去年創立了品啦造像,到現在已經在全國18個城市開了體驗店。不過,3D打印造像不便宜,一個就要花幾千塊錢,目前品啦造像做得更多的是高端消費市場,同時開辟明星及影視公司的合作渠道,把經典角色做成限量版人偶,利用粉絲效應盈利。
瞄準高端市場
“3D打印”這個詞并不陌生,近年在各大科技媒體上總是頻繁出現,可打印出一桿槍或者一個心臟,跟咱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有多大關系呢?結合自己的影像專業,季小毅想到了應用在人像定制,把這項技術拉到消費級市場,比起描摹刻畫的雕塑,它是真實的記錄,比起平面照片,3D版掃描得到的數據更全,也更有保留的價值。“我想給每個家庭都建一個3D影像數據庫,就像族譜一樣,哪怕再過幾百年,后人仍可以隨時打開來看看。”他對南都記者說。
可國內尚沒有可供參考的案例,要想知道多少人會對這新玩意感興趣,還得先自個兒摸摸底。全球第一家3D照相館在日本,他在那里體驗了一把,又把自己的3D像拍下來上傳到微博和微信。結果一下子在朋友圈“炸開了鍋”,留言里沒有誰看了說不喜歡,只是一問價格,二三十厘米高的定制人像就要三四千塊錢,很多人開始打退堂鼓。
“普遍的心理價位是幾百塊錢,畢竟這又不是必需品,舍不得拿整個月的薪水來造個3D像,可我們的設備和原材料都是從美國最好的公司進口的,成本擺在那兒。”季小毅對南都記者說,現階段能先瞄準對價格不敏感的客戶,等到把規模做起來以后,再擴展到大眾消費。
對于高端客戶而言,第一次光顧品啦造像可能是出于好奇,造一個3D的自己作為收藏,可之后還怎么吸引他們再來消費呢?對此,季小毅表示,3D人像打印并非一錘子買賣,跟經營攝影館類似,關鍵是掐準特殊的需求點。比如說小孩子長得快,都是一年一個樣,那么在他的成長歲月里,爸爸媽媽可以每年帶他去打印一個3D像,就像現在很流行的拍紀念照一樣,這塊業務在品啦造像占了挺大的比重;至于成年人,碰上有特殊紀念意義的日子,像大學畢業、結婚、父母70大壽等等,同樣可以用3D打印去記錄。“在我的理解里,拍照和3D打印人像的需求如出一轍,只不過二維存儲升級成了三維,花錢多一些。”他說。
商圈開連鎖
定制3D打印人像的第一步是采集數據,擺好pose并且定住幾分鐘,好讓手持掃描儀的師傅完成掃描。季小毅介紹說,這個面對面交流、接觸的過程得在門店完成,所以品啦造像一開始就確定了線下連鎖加盟的模式,并且為了吸引客流,不惜花重金把店開在每個城市最好的商圈,比如上海的新天地、北京的藍色港灣,畢竟這領域太新,再多的線上推廣只是大概念,轉化成實際消費還是靠線下體驗。從去年成立至今,他已經一口氣在全國開了18家,不過不是每家店都能盈利,他坦言,這種快速擴張的節奏接下來會放緩一點,把現有的先優化好。
從前端收集到的數據是碎片化的,還得上傳到上??偛窟M行統一的3D建模,按尺寸要求完成打印輸出以后,再配送回每個門店。他告訴南都記者,做得像不像,建模是其中最重要的技術環節,于是品啦造像特地從游戲行業挖來了資深的3D高手,以構建競爭壁壘,現在100人左右團隊里,主要都是做建模。
目前,上海總部每個月能接到300多個單,客單價都在兩千塊左右。南都記者了解到,客戶除了拿到一個3D的自己以外,還會獲得一個3D數據存折,應用在品啦造像開發的A PP里,可以把人像隨意旋轉,再放到不同的場景里面去拍照;如果客戶想進一步做成動畫,憑借之前的3D模型數據也可以實現,不過需要額外付費。
發掘電影衍生品
給普通人造立體像的理念很新,需要培育市場,可要是用在名人明星身上卻不是什么新鮮事,只不過以前可能造蠟像、銅像等,而現在換成了3D打印。季小毅指出,走明星、影視路線是品啦造像的另一個拓展市場的機會,比方說配合電影的拍攝和宣傳制作特效面具,在不久前上映的電影《心花路放》中,他們公司就作為面具設計制造供應商,給三位主創人員提供了3D人像打印面具。
不過,他更看重的還是電影衍生品,設想把里面的經典的角色做成限量版人偶,賣給影迷或者粉絲營利。他分析,在好萊塢,一部電影的收入里票房只占3成,其余7成是衍生品授權,但在國內,基本上百分百都是靠票房,衍生品這塊一直沒有找到很好的出口,借助3D技術也許能帶來很大的爆發潛力。
題材好的或者影響力特別廣的片子是品啦造像的首選,然后找背后的明星本人或者影視公司談合作,像去年華誼推出的一部《狄仁杰之神都龍王》,他們把里面的主要角色做成3D打印人偶,又試水賣給粉絲,據稱,市場反饋很不錯,一個賣出將近6000元。“在商業模式上,有市場信心的我們就直接把版權買下來,如果吃不準,就按銷售收入跟明星或電影方分成。”季小毅說,很多影視公司都樂意合作,畢竟打開電影衍生品市場也是他們的需求,而有些明星則顧慮萬一人偶不好賣,面子過不去,在沒看到更多成功案例之前,不敢貿然參與。對此,品啦造像也在優化發展思路,嘗試更多合作上的探索。
[風言風語]
開發小尺寸人像
投資人:江西某地產公司負責人余磊
我本身是做傳統地產項目的,一直想在新興行業里尋找轉型思路。3D打印是我看好的一個方向,尤其品啦造像現在做的人像打印,把以前只有偉人和名人才能做的立體造像擴展到普通消費者,而且還和華誼合作,走明星館路線,這兩個思路未來都會有比較大的市場發展空間。
品啦造像目前在實體店的投入比較大,在全國已經開了近20家。這一方面為了品牌宣傳,讓更多人知道這項技術,另一方面這也是服務流程的環節,沒有門店客戶很難體驗。但我想,以后客戶或許能不用到店,在網上下單以后,等物流把成品送到家里就行。這基于兩種場景:一種是擴充品類,打印人像之外的其他物品,比方說看到一張包包圖片,用不著掃描什么了,直接把它立體打印出來;另一種仍然是打印人像,但尺寸小得多,比方說就做成一個放在桌上的擺件,那不用十分精細,客戶把照片發過來就可以建模和打印。要知道,3D打印人像之所以成本那么高,主要在于原材料,那么尺寸小一點,價格也相對便宜,能讓更多消費者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