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A股市場尚沒有以3D打印為主業的上市公司,但在資本市場,3D打印全新的技術理念卻在不斷催熱相關概念股,光韻達、金運激光、大族激光、華工科技等公司被熱炒。與此同時,不少上市公司正在跑馬圈地布局3D打印項目?!睹咳战洕侣劇酚浾哌x取了國內幾家有代表性的企業調查后發現,由于3D打印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不同企業布局的領域各有側重,且目前均處于摸索階段。
記者調查分析金運激光、光韻達兩家公司樣本發現,從2014半年報來看,金運激光的3D打印板塊虧損300多萬元,而光韻達則有100多萬元的經營利潤,兩家同樣從事3D打印業務的上市公司經營上的差距,給3D打印這一持續火熱的行業帶來一些“冷思考”。
自2012年以來,3D打印概念股持續被熱炒。根據同花順統計,目前涉及3D打印概念的共有37家上市公司。
那么,3D打印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行業?目前國內的3D打印處于什么水平?記者調查發現,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3D打印還停留在概念層面,尚無成熟的盈利模式,也沒有以3D打印為主業的上市公司。分應用層面來講,低端運用已經趨于飽和,工業級應用則由于成本高、技術欠缺等問題,市場占比僅20%~30%。目前,大族激光、光韻達、金運激光等少數激光巨頭們正在加緊布局3D打印領域,但未來需要多大的投入?市場前景如何?很多公司對這些問題都低調回應。
企業扎堆低端FDM型3D打印
據了解,3D打印機分桌面級和工業級,前者以民用為主,后者偏向工業應用。兩種均有FDM(熔融擠出成型)、SLA(立體光固化成型)、SLS(粉末材料選擇性激光燒結)、SLM(金屬粉末快速成型)、LOM(疊層實體制造)等不同型號,其中FDM型的耗材主要以熱塑性材料為主,其余的耗材品類眾多,有金屬、樹脂等。
連日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走訪了深圳多家從事3D打印服務和銷售的企業發現,多數企業的產品集中在桌面級的FDM型3D打印機,且局限在玩具、禮品、展會及3D影像等低端市場,面向民用(教育行業)以及少部分中小企業,多數以出口為主,價格在2000元左右,雖然階段性受追捧,但因市場飽和,競爭激烈,客戶開拓難度大,甚至有企業剛進入市場不到一年便匆匆退出。
“如果你想做3D打印機,現在不是好時候”,深圳一科技公司負責人坦言,他的公司成立于2013年,原本主營3D打印機、3D打印服務等,但因此前代理的機器廠家不再生產3D打印機,且市場開拓難度大,公司不得已在今年選擇轉型。
對于為何退出3D打印行業,上述負責人不愿意多談,只是表示,3D打印本身的技術沒有突破,品牌雜多,應用市場有限,開拓難度大,“媒體炒得再熱,老百姓也用不到”。
深圳智壘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肖云濤告訴記者,公司在2012年下半年開始研發桌面級的FDM型,并于當年9月開始銷售,不過今年5月已經主動停產,轉而開發技術難度更大,工藝更復雜的桌面級SLA型3D打印機。
“市場上桌面級FDM型多得要命,幾乎每隔一周就會有一臺新機器出來,利潤也在不斷下降。”肖云濤表示。
OFweek行業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葉啟東分析稱,目前國內3D打印市場扎堆桌面級FDM型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FDM型使用的打印材料價格低廉且供應充足,而工業級打印機,尤其是工業級的SLS型,需要使用金屬粉末材料,不僅對技術工藝要求較高,鈦合金粉末還需要進口,價格昂貴;二是國內3D打印企業普遍缺乏創新應用意識,對3D打印的應用領域緊緊停留在打印人像等小飾品上,產業結構單一。
肖云濤介紹,一般FDM型3D打印機精確到0.2mm,SLA機型可精確到0.025mm,打印精度更高,而且目前已經能夠量產。
不可否認,3D打印技術可帶來不少立竿見影的成效。廣東溢達紡織有限公司輔料研發部高級經理薛矛告訴記者“總的來說3D打印機在紡織服裝領域用得特別少”,他表示,多數企業不知道如何更好地應用這一技術,加上目前3D打印機存在打印精度差等諸多問題,工業級的3D打印機成本又很高,很多中小企業負擔不起。
廣東省社科院綜合開發研究中心主任黎友煥(微博)指出,能夠在商業中量產應用的主要還是進口產品,連設備帶打印耗材都進口的結果,就使得國內的商用3D打印成本居高不下,所以3D打印沒有成為主流工業設計和制造企業的優先選擇。
世界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秘書長、中國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理事長羅軍認為,目前3D打印產品用戶遠未形成氣候,市場看得見卻抓不到,企業也并沒有意識到自己需要3D打印機來推動產品創新。
工業級打印成本高企
同桌面級3D打印一樣,工業級3D打印機也分FDM、SLA、SLS、LOM等不同型號,依據原材料和尺寸價格不等,在十幾萬到上百萬元之間,更加昂貴。
廣州傳正科技總經理萬鈞認為,價格的高昂主要還是取決于技術。“打個比方,一臺普通手機和iPhone6相比,價格相差好幾千,因為iPhone有App,技術、性能更高”。
“工業級的價格除了來源于機器本身的一些配件,還有原材料、售后保修、研發的費用、關稅、培訓費用等”,肖云濤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其公司在2012年創辦之初曾開發過工業級3D打印機,但考慮到市場推廣難度,在樣機制造完成后,當年下半年就轉向研發桌面級的FDM機型。
羅軍指出,工業級3D打印機價格高昂在于當前應用量還未打開,市場需求較小,使得單位成本高企,此外,技術的不完善也讓成本居高不下。
記者調查了解到,目前國內工業級的3D打印機市場依然被3DSystems、Stratasys、德國EOS等國外巨頭壟斷,國內絕大部分購買客戶為國企、央企等大型企業,中小型企業購買者寥寥。
德國EOS在中國的一位授權經銷商表示,目前國內生產的工業級3D打印機大部分用于軍工,企業用的以進口產品為主。
羅軍指出,這是因為3D原創技術依然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國內企業一直在模仿,但缺乏資金投入,缺乏龍頭企業。
不只是工業級3D打印機本身價格昂貴,后續的原材料投入成本也讓多數企業望而卻步。佛山新馬設計工業有限公司采購部經理馬小姐告訴記者,公司此前購買了3DSystems的一臺價值60多萬元的工業級3D打印機,主要為打印塑料件,但因樹脂耗材成本太高,已經放棄使用,國外材料的平均價格至少比國內材料高3倍以上,而且必須使用國外的材料才能打印出來,“機子是一次性投入,材料則是源源不斷的投入”。
實際上,近兩年來,無論國外市場還是國內市場,多數3D打印企業的經營并不盡如人意。據OFweek激光行業研究中心統計,國外的3D打印企業僅有3DSystems等少數幾家能夠盈利,Stratasys、Voxeljet等多數企業2013年處于虧損,有的甚至常年虧損。國內3D打印企業經營狀況同樣不佳,以成立于1991年的武漢濱湖機電技術產業有限公司為例,它是我國成立最早的一批3D打印企業之一,其產品從1994年開始應用到商業化領域,2012年營收700多萬元,虧損卻達到300多萬元,到2013年,該公司累計銷售各類規格機器僅200多臺。
葉啟東分析,目前3D打印市場處于導入階段,由于市場整體規模太小,部分企業銷售額太低,導致運營成本過高,其次。國內許多企業剛成立,資本投入和研發支出過高,部分企業甚至尚未研制出產品。
當記者問道“國內在工業級3D打印方面有哪些龍頭企業”時,一位業內人士感嘆地說,目前國內還很難找出做得好的。
但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已有少數激光巨頭們轉身瞄準了工業級3D打印,以光韻達、大族激光為首的激光上市企業紛紛跑馬圈地進行布局,但目前工業應用還欠火候,市場也尚未成熟。當記者問及工業級3D打印業務進展時,多家上市公司均選擇低調回應,甚至避而不談。
今年春節前后,大族激光成立了3D打印事業部,成員達20多人,并在深交所互動平臺對投資者表示,公司計劃年底完成樣機制作,如時機成熟將推向市場。不過,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大族激光證券事務代表王琳卻顯得頗有顧慮,“我們做3D打印只是想證明我們有這個能力,年底有沒有樣機目前依然不好說,3D打印現在還是不要多談了,一切還是未知”。
光韻達計劃未來在上海、深圳、北京分別建立3D打印服務中心,業務將布局全國,設備規模將達20臺以上,累計投資數億元。其中上海中心將面向汽車、航空航天、醫療、電子器件等領域,北京中心主要是汽車及航空航天,而深圳中心將面向模具及電子市場。不過,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光韻達證券事務代表范榮表示,目前均未建成,還在計劃中,要視具體情況而定,“本來是新業務,前面還沒把基礎做好,不會盲目到處去投,如果一個行業發展前景很好,有客戶基礎和業務基礎,公司肯定會加大投入”。
談到目前在醫療和汽車領域的3D打印進展時,范榮表示,公司通過3D打印的汽車零部件主要用于客戶研發階段。她指出,目前醫療方面才剛剛涉足,還在前期建設中,還存在不確定性,對于投入和市場目前暫無法告知。
光韻達董秘辦一工作人員也表示,目前醫療3D打印還在進行中,尚未取得收入,因涉及到醫療方面的認證和臨床試驗等,時間漫長。
但葉啟東表示,目前光韻達只是一家提供3D打印應用的服務商,根據Ofweek行業研究中心統計,目前全球3D打印總產值中,服務業務比例僅占9.5%。
羅軍指出,目前桌面級3D打印機市場份額已經達到70%~80%,而工業級只占20%~30%,工業級未來增長空間十分巨大。
對于為何不斷加碼3D打印行業,金運激光董事長梁偉多次公開表示,近年來3D產業突飛猛進,各地都有大型企業涉足,整個行業很有可能在兩年內完成洗牌,如果哪家公司未能跟上步伐,可能會被甩出第一梯隊,甚至被市場淘汰出局。
“3D打印一直是華工科技關注的方向,去年我們就參股了華科三維來做3D打印設備研發銷售,我們在行業中一直在運用激光增材加工技術,和3D打印在技術上有一定的切合度,只不過我們不叫3D打印,公司主要考慮的是今后產業發展,把3D打印和我們現有的激光增材技術做一些結合”,華工科技董秘辦相關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回應道。該人士表示,華工科技一直擁有3D打印技術,該技術僅在冶金行業應用比較普遍,因此公司對此并沒有作過多說明,也未提及和3D打印的關系。
數千億市場空間待挖掘
3D打印的市場究竟有多大?
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提供的數據顯示,2013年全球3D打印市場規模約40億美元,相比2012年幾乎翻番。申銀萬國研報稱,未來3D打印在制造業中占比將達到2%。
羅軍預計,從最近幾年的市場發展來看,3D打印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至少可以保持40%以上的增速。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國內3D打印應用出現兩極化:一是應用在3D人像、小物件等材料成本低、技術工藝粗糙的產品;一是應用在航空航天等高精度、高質量的產品。
相比之下,國外的應用比較全面,如消費品及電子、汽車、生物醫療、航空航天、軍事、機械制造都有應用。“技術特點決定了3D打印非常適合小批量定制化的產品、復雜的產品加工,或者產品研發階段原型的制造,未來在這些領域將得到全面應用”。葉啟東指出。
“從3D打印在工業、生物醫學、文化創意等領域潛在的市場來看,國內至少蘊藏著數千億元的市場空間”。羅軍補充道。
據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數據顯示,未來幾年,中國3D打印市場每年將至少以一倍以上的速度成長。
國際研究顧問機構Gartner發布的最新預測指出,2015年全球3D打印機出貨量將達21.735萬臺,高于2014年的10.8151萬臺,2015年到2018年期間,3D打印機出貨量每年皆呈倍增,預計到2018年將超過230萬臺。
Gartner研 究 副 總 裁PeteBasiliere表示,3D打印機市場正處于轉折點,自30年前3D打印機發明以來,單位出貨量每年增長率都在個位數到十位數之間的低檔,但2015年起即可望大幅增加,主要推升力道包括價格逐步低廉、性能穩步提升,且在全球各地都買得到。
而國內相關政策的出臺也讓這個新興行業備受矚目。今年9月25日,工信部副部長蘇波在陜西渭南市舉辦的“3D打印與生物醫療器械產業化推進會”上透露,工信部正在牽頭制訂《國家增材制造產業發展推進計劃 (2014~2016年)》(以下簡稱《推進計劃》),《推進計劃》由工信部、衛計委、國家食藥監總局和科技部等聯合制定,征求意見稿已經完成,有望年內出臺,這將是國內首部3D打印產業規劃。
羅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家從頂層設計入手來戰略規劃、扶持和培育3D打印技術,將有利于3D打印技術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發揮重要的引領作用。
葉啟東認為,目前國外3D打印企業的毛利率平均為44%,比國內激光企業低功率激光加工設備38%的毛利率還要高,而隨著3D打印的普及,國內3D打印企業的營業收入將大幅增長,同時由于出貨量增加,企業生產逐漸具有規模效應,屆時企業的管理、銷售和研發等運營費用將下降,3D打印業務能為公司貢獻穩定的業績。
記者調查分析金運激光、光韻達兩家公司樣本發現,從2014半年報來看,金運激光的3D打印板塊虧損300多萬元,而光韻達則有100多萬元的經營利潤,兩家同樣從事3D打印業務的上市公司經營上的差距,給3D打印這一持續火熱的行業帶來一些“冷思考”。
自2012年以來,3D打印概念股持續被熱炒。根據同花順統計,目前涉及3D打印概念的共有37家上市公司。
那么,3D打印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行業?目前國內的3D打印處于什么水平?記者調查發現,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3D打印還停留在概念層面,尚無成熟的盈利模式,也沒有以3D打印為主業的上市公司。分應用層面來講,低端運用已經趨于飽和,工業級應用則由于成本高、技術欠缺等問題,市場占比僅20%~30%。目前,大族激光、光韻達、金運激光等少數激光巨頭們正在加緊布局3D打印領域,但未來需要多大的投入?市場前景如何?很多公司對這些問題都低調回應。
企業扎堆低端FDM型3D打印
據了解,3D打印機分桌面級和工業級,前者以民用為主,后者偏向工業應用。兩種均有FDM(熔融擠出成型)、SLA(立體光固化成型)、SLS(粉末材料選擇性激光燒結)、SLM(金屬粉末快速成型)、LOM(疊層實體制造)等不同型號,其中FDM型的耗材主要以熱塑性材料為主,其余的耗材品類眾多,有金屬、樹脂等。
連日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走訪了深圳多家從事3D打印服務和銷售的企業發現,多數企業的產品集中在桌面級的FDM型3D打印機,且局限在玩具、禮品、展會及3D影像等低端市場,面向民用(教育行業)以及少部分中小企業,多數以出口為主,價格在2000元左右,雖然階段性受追捧,但因市場飽和,競爭激烈,客戶開拓難度大,甚至有企業剛進入市場不到一年便匆匆退出。
“如果你想做3D打印機,現在不是好時候”,深圳一科技公司負責人坦言,他的公司成立于2013年,原本主營3D打印機、3D打印服務等,但因此前代理的機器廠家不再生產3D打印機,且市場開拓難度大,公司不得已在今年選擇轉型。
對于為何退出3D打印行業,上述負責人不愿意多談,只是表示,3D打印本身的技術沒有突破,品牌雜多,應用市場有限,開拓難度大,“媒體炒得再熱,老百姓也用不到”。
深圳智壘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肖云濤告訴記者,公司在2012年下半年開始研發桌面級的FDM型,并于當年9月開始銷售,不過今年5月已經主動停產,轉而開發技術難度更大,工藝更復雜的桌面級SLA型3D打印機。
“市場上桌面級FDM型多得要命,幾乎每隔一周就會有一臺新機器出來,利潤也在不斷下降。”肖云濤表示。
OFweek行業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葉啟東分析稱,目前國內3D打印市場扎堆桌面級FDM型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FDM型使用的打印材料價格低廉且供應充足,而工業級打印機,尤其是工業級的SLS型,需要使用金屬粉末材料,不僅對技術工藝要求較高,鈦合金粉末還需要進口,價格昂貴;二是國內3D打印企業普遍缺乏創新應用意識,對3D打印的應用領域緊緊停留在打印人像等小飾品上,產業結構單一。
肖云濤介紹,一般FDM型3D打印機精確到0.2mm,SLA機型可精確到0.025mm,打印精度更高,而且目前已經能夠量產。
不可否認,3D打印技術可帶來不少立竿見影的成效。廣東溢達紡織有限公司輔料研發部高級經理薛矛告訴記者“總的來說3D打印機在紡織服裝領域用得特別少”,他表示,多數企業不知道如何更好地應用這一技術,加上目前3D打印機存在打印精度差等諸多問題,工業級的3D打印機成本又很高,很多中小企業負擔不起。
廣東省社科院綜合開發研究中心主任黎友煥(微博)指出,能夠在商業中量產應用的主要還是進口產品,連設備帶打印耗材都進口的結果,就使得國內的商用3D打印成本居高不下,所以3D打印沒有成為主流工業設計和制造企業的優先選擇。
世界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秘書長、中國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理事長羅軍認為,目前3D打印產品用戶遠未形成氣候,市場看得見卻抓不到,企業也并沒有意識到自己需要3D打印機來推動產品創新。
工業級打印成本高企
同桌面級3D打印一樣,工業級3D打印機也分FDM、SLA、SLS、LOM等不同型號,依據原材料和尺寸價格不等,在十幾萬到上百萬元之間,更加昂貴。
廣州傳正科技總經理萬鈞認為,價格的高昂主要還是取決于技術。“打個比方,一臺普通手機和iPhone6相比,價格相差好幾千,因為iPhone有App,技術、性能更高”。
“工業級的價格除了來源于機器本身的一些配件,還有原材料、售后保修、研發的費用、關稅、培訓費用等”,肖云濤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其公司在2012年創辦之初曾開發過工業級3D打印機,但考慮到市場推廣難度,在樣機制造完成后,當年下半年就轉向研發桌面級的FDM機型。
羅軍指出,工業級3D打印機價格高昂在于當前應用量還未打開,市場需求較小,使得單位成本高企,此外,技術的不完善也讓成本居高不下。
記者調查了解到,目前國內工業級的3D打印機市場依然被3DSystems、Stratasys、德國EOS等國外巨頭壟斷,國內絕大部分購買客戶為國企、央企等大型企業,中小型企業購買者寥寥。
德國EOS在中國的一位授權經銷商表示,目前國內生產的工業級3D打印機大部分用于軍工,企業用的以進口產品為主。
羅軍指出,這是因為3D原創技術依然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國內企業一直在模仿,但缺乏資金投入,缺乏龍頭企業。
不只是工業級3D打印機本身價格昂貴,后續的原材料投入成本也讓多數企業望而卻步。佛山新馬設計工業有限公司采購部經理馬小姐告訴記者,公司此前購買了3DSystems的一臺價值60多萬元的工業級3D打印機,主要為打印塑料件,但因樹脂耗材成本太高,已經放棄使用,國外材料的平均價格至少比國內材料高3倍以上,而且必須使用國外的材料才能打印出來,“機子是一次性投入,材料則是源源不斷的投入”。
實際上,近兩年來,無論國外市場還是國內市場,多數3D打印企業的經營并不盡如人意。據OFweek激光行業研究中心統計,國外的3D打印企業僅有3DSystems等少數幾家能夠盈利,Stratasys、Voxeljet等多數企業2013年處于虧損,有的甚至常年虧損。國內3D打印企業經營狀況同樣不佳,以成立于1991年的武漢濱湖機電技術產業有限公司為例,它是我國成立最早的一批3D打印企業之一,其產品從1994年開始應用到商業化領域,2012年營收700多萬元,虧損卻達到300多萬元,到2013年,該公司累計銷售各類規格機器僅200多臺。
葉啟東分析,目前3D打印市場處于導入階段,由于市場整體規模太小,部分企業銷售額太低,導致運營成本過高,其次。國內許多企業剛成立,資本投入和研發支出過高,部分企業甚至尚未研制出產品。
當記者問道“國內在工業級3D打印方面有哪些龍頭企業”時,一位業內人士感嘆地說,目前國內還很難找出做得好的。
但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已有少數激光巨頭們轉身瞄準了工業級3D打印,以光韻達、大族激光為首的激光上市企業紛紛跑馬圈地進行布局,但目前工業應用還欠火候,市場也尚未成熟。當記者問及工業級3D打印業務進展時,多家上市公司均選擇低調回應,甚至避而不談。
今年春節前后,大族激光成立了3D打印事業部,成員達20多人,并在深交所互動平臺對投資者表示,公司計劃年底完成樣機制作,如時機成熟將推向市場。不過,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大族激光證券事務代表王琳卻顯得頗有顧慮,“我們做3D打印只是想證明我們有這個能力,年底有沒有樣機目前依然不好說,3D打印現在還是不要多談了,一切還是未知”。
光韻達計劃未來在上海、深圳、北京分別建立3D打印服務中心,業務將布局全國,設備規模將達20臺以上,累計投資數億元。其中上海中心將面向汽車、航空航天、醫療、電子器件等領域,北京中心主要是汽車及航空航天,而深圳中心將面向模具及電子市場。不過,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光韻達證券事務代表范榮表示,目前均未建成,還在計劃中,要視具體情況而定,“本來是新業務,前面還沒把基礎做好,不會盲目到處去投,如果一個行業發展前景很好,有客戶基礎和業務基礎,公司肯定會加大投入”。
談到目前在醫療和汽車領域的3D打印進展時,范榮表示,公司通過3D打印的汽車零部件主要用于客戶研發階段。她指出,目前醫療方面才剛剛涉足,還在前期建設中,還存在不確定性,對于投入和市場目前暫無法告知。
光韻達董秘辦一工作人員也表示,目前醫療3D打印還在進行中,尚未取得收入,因涉及到醫療方面的認證和臨床試驗等,時間漫長。
但葉啟東表示,目前光韻達只是一家提供3D打印應用的服務商,根據Ofweek行業研究中心統計,目前全球3D打印總產值中,服務業務比例僅占9.5%。
羅軍指出,目前桌面級3D打印機市場份額已經達到70%~80%,而工業級只占20%~30%,工業級未來增長空間十分巨大。
對于為何不斷加碼3D打印行業,金運激光董事長梁偉多次公開表示,近年來3D產業突飛猛進,各地都有大型企業涉足,整個行業很有可能在兩年內完成洗牌,如果哪家公司未能跟上步伐,可能會被甩出第一梯隊,甚至被市場淘汰出局。
“3D打印一直是華工科技關注的方向,去年我們就參股了華科三維來做3D打印設備研發銷售,我們在行業中一直在運用激光增材加工技術,和3D打印在技術上有一定的切合度,只不過我們不叫3D打印,公司主要考慮的是今后產業發展,把3D打印和我們現有的激光增材技術做一些結合”,華工科技董秘辦相關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回應道。該人士表示,華工科技一直擁有3D打印技術,該技術僅在冶金行業應用比較普遍,因此公司對此并沒有作過多說明,也未提及和3D打印的關系。
數千億市場空間待挖掘
3D打印的市場究竟有多大?
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提供的數據顯示,2013年全球3D打印市場規模約40億美元,相比2012年幾乎翻番。申銀萬國研報稱,未來3D打印在制造業中占比將達到2%。
羅軍預計,從最近幾年的市場發展來看,3D打印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至少可以保持40%以上的增速。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國內3D打印應用出現兩極化:一是應用在3D人像、小物件等材料成本低、技術工藝粗糙的產品;一是應用在航空航天等高精度、高質量的產品。
相比之下,國外的應用比較全面,如消費品及電子、汽車、生物醫療、航空航天、軍事、機械制造都有應用。“技術特點決定了3D打印非常適合小批量定制化的產品、復雜的產品加工,或者產品研發階段原型的制造,未來在這些領域將得到全面應用”。葉啟東指出。
“從3D打印在工業、生物醫學、文化創意等領域潛在的市場來看,國內至少蘊藏著數千億元的市場空間”。羅軍補充道。
據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數據顯示,未來幾年,中國3D打印市場每年將至少以一倍以上的速度成長。
國際研究顧問機構Gartner發布的最新預測指出,2015年全球3D打印機出貨量將達21.735萬臺,高于2014年的10.8151萬臺,2015年到2018年期間,3D打印機出貨量每年皆呈倍增,預計到2018年將超過230萬臺。
Gartner研 究 副 總 裁PeteBasiliere表示,3D打印機市場正處于轉折點,自30年前3D打印機發明以來,單位出貨量每年增長率都在個位數到十位數之間的低檔,但2015年起即可望大幅增加,主要推升力道包括價格逐步低廉、性能穩步提升,且在全球各地都買得到。
而國內相關政策的出臺也讓這個新興行業備受矚目。今年9月25日,工信部副部長蘇波在陜西渭南市舉辦的“3D打印與生物醫療器械產業化推進會”上透露,工信部正在牽頭制訂《國家增材制造產業發展推進計劃 (2014~2016年)》(以下簡稱《推進計劃》),《推進計劃》由工信部、衛計委、國家食藥監總局和科技部等聯合制定,征求意見稿已經完成,有望年內出臺,這將是國內首部3D打印產業規劃。
羅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家從頂層設計入手來戰略規劃、扶持和培育3D打印技術,將有利于3D打印技術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發揮重要的引領作用。
葉啟東認為,目前國外3D打印企業的毛利率平均為44%,比國內激光企業低功率激光加工設備38%的毛利率還要高,而隨著3D打印的普及,國內3D打印企業的營業收入將大幅增長,同時由于出貨量增加,企業生產逐漸具有規模效應,屆時企業的管理、銷售和研發等運營費用將下降,3D打印業務能為公司貢獻穩定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