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期待一件事的圓滿,似乎是靈長類動物共有的特性。
有一個實驗,看到黑板上有半個圓,黑猩猩就會拿起粉筆,接著畫完。
人類更是如此,一件事情未果時,它始終在你心頭如液態般地流動,時時竄擾你的心境。
而只有結束,你才能收箱納柜,放置于某個角落。
是的,我們其實都在畫一個圓,但我們往往只關注自己的圓,而忽視了別人的圓。
2
前段時間,我準備搞一個線上培訓平臺,想請曾經的一位下屬講一堂微課。
于是,我給他發了微信,把情況介紹了一番,并告之若有興趣可以電話詳聊。
不久接到他的電話,討論了30分鐘的合作細節,他讓我給他幾天時間考慮,回頭再聯系我。
可這一回頭,回了2個月,到現在為止我仍沒收到回復。
根據某種跡象,我認定他并非不記得這件事,我猜測他不回復的原因是:
想拒絕我,但又不好意思表達,所以就拿沉默當成他的回復。
在他的認知體系中,也許沉默數日就等同于拒絕,他已經完成心目中的圓,他似乎并不知道還要關照到別人心中的圓。
但于我來說,拒絕并不會讓我們就此絕交,因為在合作談判中,拒絕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
反而落水無聲的沉默,以及“我猜我猜我猜猜”的尷尬,是我最不想碰到的。
因為如此這般,我就不知道是要繼續等待,還是選擇其他方案。
鑒于這件事的彈性,我并沒有去追問他。
而且說實話,在目前的人生階段,已不再像小孩子那樣,總要追問“你為什么不和我玩?”,這樣的傻問題了。
要知道在很多社交活動中,大家總是看透不說透,你不成熟的表現,只會在別人心中留下不靠譜的印象。
3
其實,我并不想對別人口誅筆伐,作為過來人,我甚至有點“感同身受”。
在職場生涯的早期,我也曾這么的不靠譜。
我進入平安的第2年,一位看好我的領導,去另外一家子公司籌備。
他想邀請我加入他的團隊。我說:“讓我考慮幾天再回復?!?/span>
想了兩天,覺得還是不要冒險,留下來更為穩定。
且不說這種鼠目寸光的選擇,光是后來的處理手段,都極其幼稚。
我一直糾結于如何拒絕那位領導,深知他在將來會有一個比較好的發展,所以擔心拒絕的方式不妥,而影響他對我的評價。
本想給他發一條短信,又擔心這樣太輕視對方。
又想給他打通電話,可感覺電話婉拒又好像不夠莊重。
最后決定給他寫封郵件,我起了稿,總是感覺不夠誠懇......
這封郵件被我一改再改,時隔多日,早已接不上氣了。
于是乎,我就把沉默當成了回復......
我甚至有一種很傻的想法,以為那位領導可能會忘記曾經邀請過我。
直到若干個月后,從其他人嘴里聽到了那位領導對我的評價:沒有首尾。
時過境遷,我把當時的心思轉換成切片,放在聚光燈下剖析時,發現一個根本的原因:不夠有擔當。
是的,當時我真的不夠有擔當。我糾結的地方在于:
既想拒絕別人,又害怕得罪別人。
既想走自己選擇的當下之路,又想讓別人給自己留個未來之門。
這種覬覦的本質就是:選擇了結果,卻不想承擔后果。
4
平安的內部刊物《平安心語》中有一個小故事:
話說三國時期,兩個文人王朗和華歆互為好基友,兩人同船而行,正欲開船,一男子疾奔而來,要求同船。
誰知華歆嚴詞拒絕,王朗看不下去,說到:
你丫怎么這么摳門?明明地方還如此寬敞,干嘛不行人方便?
于是,逐將此人請上船。
誰知,剛剛開船,岸上便追來一伙手持利刃的強盜,叫囂著讓把剛剛上船之人送回岸上。
見到此景,王朗頓生尿意,要求船家趕緊靠岸,把那人放下......
華歆見狀怒斥到:
“你丫怎么這沒擔當?剛剛我看此人慌里慌張必有隱情,才不想讓他上船,現在既然已在船上,就要有首有尾,定要把人送走!”
最終那男子逃過一劫,華歆也在歷史上留下了有首尾、有擔當的美名。
我還去查了下這個故事,歷史上確有記載,可信度比較高。
結合我這二十年的社交生涯,越發明白王朗和華歆其實分別代表兩種不同的人。
前者往往一開始讓你如沐春風,一見如故,凡事都信誓旦旦,可是深交后你才發現,TA的承諾總是信口開河,你的期望也最終不了了之。
后者剛開始讓你覺得木訥、謹慎、冷漠,也不會給你輕許諾言,但只要應承了,必一攬到底,善始善終。
做事首尾閉環、為人勇于擔當,其實就是判斷一個人靠不靠譜最簡單的方法。
5
如果說做事有首尾,體現了一個人成熟的處世風格,那么為人有擔當,則印證了一個人的德行層次。
羅振宇經常談到歷史上的一些名人,他對李鴻章偏愛有加。羅胖認為,與張之洞、左宗棠相比,李鴻章更具有閉環意識和承擔精神。
在李鴻章七十五歲時,即將退休,被慈禧派去查勘黃河,他100個不愿意,可推脫不了。
按說這事他老人家隨便應付應付得了,可他呢?一口氣走了兩千多公里,一去去了大半年。
帶著幾個外國專家,按照科學的方法認真查勘,最終拿出了一整套治理黃河的科學方法。
你看,這老頭確實挺可愛的,他的準則是:
即使不愿意的事,讓我攤上了,那就老老實實把事做完,不僅如此,我還要窮盡心血把這件事做到完美。
6
你也許會說:那些歷史人物離我們如此遙遠,又都充滿儒家教條色彩,誰知道是不是為了迎合主旋律的祖傳雞湯???
其實,在我的職業生涯中,總能發現很多有首尾有擔當之人。
我曾經接觸過一位機構的領導,他的管理風格與處世手段,讓我佩服的五體投地。
他到任時,發現很多年底的業務被搬到了明年年初,這種“調配”方式可以在保證今年收益的同時,也能讓來年有個“開門紅”。
這是很多業務單位慣用的手法,而且財務處理上也并無瑕疵。
可這位老哥,硬要把業務“還原”回去,把今年該出的單出完,絕不留到明年。
手下一聽馬上勸說:
“領導,您這是何苦?您剛到任,今年好與不好都與您關系不大,您要給未來留點余糧啊,可您怎么挖了個坑呢?
這樣一來,一開年就一大窟窿,獎金全都泡湯......”
那位領導回答:
“明知道是虛假的事,干嘛要麻痹自己呢?該怎樣就怎樣,吃虧我也認!”
結果勸說人一語成讖,開年后那機構的數據奇丑無比,獎金沒得拿,還天天被問責......
這種困境逼迫機構的管理者們想盡了各種辦法,人員調整、隊伍建設、重新建制......他們付出的努力比其它機構都大的多......
不過,付出最終得到了回報。接下來的幾年里,那機構的業績節節攀升,名列前茅。那位領導的仕途也一路凱歌高奏。
經此事,我開始懷疑:“小孩子才分對錯,大人只講利益?!边@句現世名言。
利益是變動的,對錯是恒定的。
我由此體察的實象是:堅持做正確的事,即使當下利益受損,也要承受與擔當。
因為,正是你的勇于擔當倒逼自己的義無反顧,也是因為你的義無反顧才造就你的出類拔萃。
7
很多年輕網友私信給我,問如何提升人格魅力?
如此宏大的命題,豈能三言兩語講清?
但你還真可以把“做事有首尾,做人有擔當”當成一種法則。
一場聚會,本來說不去了,人家勸你兩句,你又去了,這就是沒有首尾。
一個觀點,別人一反對,你不敢堅持,馬上改口,這就不夠擔當。
在這散漫失焦的亂世中,長期踐行這句簡單的格言,自能讓你形成一種卓越的人格魅力。